I-See 論壇 » 時事辯論區 » iPhone不用AMOLED 鴻海是主因/鴻海10月營收 重回5,000億

2015-11-11 04:09 PM 大昌期貨~琳琳
iPhone不用AMOLED 鴻海是主因/鴻海10月營收 重回5,000億

iPhone不用AMOLED 鴻海是主因/鴻海10月營收 重回5,000億

iPhone不用AMOLED 鴻海是主因
蘋果iPhone 6s熱度未消,市場就急於展望下一代iPhone新樣貌。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研判,未來3年,iPhone不會採用AMOLED螢幕,關鍵就是鴻海。

市場傳言蘋果(Apple)未來新款iPhone有機會採用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(AMOLED)螢幕,不過郭明錤出具最新報告從諸多證據研判,iPhone不會採用AMOLED,這其中的關鍵,就是鴻海集團的布局。
郭明錤指出,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鄭州投資人民幣280億元,布局iPhone用的6代低溫多晶矽(LTPS)液晶顯示器,若蘋果iPhone未來將採用AMOLED,鴻海不會貿然進行此項鉅額投資。
郭明錤指出,這項鉅額投資金額較一般高出約20%到40%。

中國大陸媒體日前報導,富士康合作企業英慧有限公司,規劃在河南打造LTPS生產基地,計畫11月動工,預計2017年11月試產,2018年開始量產。
郭明錤研判,鴻海在鄭州投資LTPS產線,目的就是為了取得iPhone TFT-LCD液晶顯示器訂單,與位於鄭州的iPhone組裝事業垂直整合,產生更大效益。
報告並引述iPhone主要背光模組供應商Minebea日前對投資人說明指出,不認為未來3年內AMOLED將會在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全面取代TFT-LCD,並認為TFT-LCD可持續成長。

郭明錤表示,目前高階智慧型手機品牌蘋果和三星(Samsung),三星已經全面採用AMOLED,因此可解讀Minebea認為iPhone在3年內不會採用AMOLED。
市場人士指出,有機發光二極體(OLED)顯示器除了具備自發光源、無須外加耗電又佔體積的背光源之外,同時具有高亮度、高對比、色彩飽和度高、畫面更新率高、無視角限制、操作溫度廣、體積輕薄又可撓曲等特性。

其中AMOLED顯示器透過非晶矽(amorphous)和低溫多晶矽(LTPS)背板以TFT驅動電路,面板畫素可獨立運作,可連續發光達到高解析度和高亮度需求。
不過AMOLED仍有製程成本高、解析度還有改善空間、在陽光下能見度不高、以及製程繁複時間過長等課題。
目前全球AMOLED供應量,韓國的Samsung MobileDisplay和LG Display就占絕大多數,中國大陸緊追在後。

鴻海10月營收 重回5,000億
分享鴻海大咬蘋果商機,昨(10)日公告10月合併營收重回5,000億元大關、達5,029.63億元,月增9.1%,創歷年同期新高、單月營收第三高。

法人預期,本季為傳統旺季,蘋果產品線出貨暢旺,鴻海11、12月業績持續看增,全年合併營收有望挑戰4.6兆元,刷寫新猷。
鴻海本周將公布第3季財報,法人估單季毛利率、營益率都將維持在今年高檔,由於不再受未分配盈餘所得稅干擾,加上匯兌收益可期,單季稅後純益將大幅超越第2季的256.89億元,本季業績持續向上,全年財報表現可期。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3.61元。

鴻海10月合併營收為5,029.63億元,月增9.1%,年增7.2%;前十月合併營收為3.55兆元,年增11.7%。鴻海今年前十月合併營收年增率達二位數以上,符合董事長郭台銘許下營收年增率要超過10%的目標。

鴻海表示,10月消費性電子、運算產品和通訊產品等三大產品線表現都優於9月。鴻海昨天股價收84.5元,下跌1.5元,外資連續三個交易日站在賣方,累計三天來共賣超約5.3萬張。
分析師預期,第4季蘋果整體iPhone出貨量約7,700萬到8,000萬支,較第3季小幅增加,鴻海本季旺季將持續發威,全年合併營收可望再創新高,有機會越過4.5兆元大關、挑戰4.6兆元,較去年成長約一成。

烏雲現蹤 瑞信:蘋果砍單10%
CNBC報導,瑞士信貸在報告中指出,蘋果已削減供應商的零組件訂單多達10%,可能是受到iPhone 6s需求疲弱的影響。蘋果股價10日早盤大跌逾3%。
瑞信表示,蘋果已削減供應商的零組件訂單多達10%,「似乎是受到新款iPhone 6s需求疲弱的影響」。
蘋果截至12月的本季組裝手機預估將低於8,000萬支,明年1月至3月則介於5,500萬至6,000萬支。
蘋果股價10日盤中重挫3.3%至116.56美元。
瑞信調降明年iPhone銷售預測,從原本預估的2.42億支降至2.22億支,並預測2017年iPhone銷售年比成長率為6%。


來源:經濟日報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